4月24日下午,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科技处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清华大学蒋靖坤教授、北京大学吴志军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章炎麟教授、中科院化学所佟胜睿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刘丹彤研究员做客威尼斯官网“前沿科学报告”,环境学院及其全国其他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师生500余人参加报告会。会议由环境学院院长郭军康主持。
车慧正研究员详细介绍了中国典型地区气溶胶气候学特征及其辐射效应,以及不同污染背景下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机制。他指出,沙尘粒子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加热效应大大增加,气溶胶辐射强迫对边界层中上层冷却、低层加热的效应增强了大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促进了边界层的发展,会进一步导致沙尘粒子更长时间悬浮在大气中,加剧了污染。
蒋靖坤教授认为大气层是一个大电容器,以数亿千瓦的功率不断地放电,大气离子与气溶胶持续不断地碰撞并调节了气溶胶荷电分布,这一过程可用于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有效测量。他的团队利用这种新的粒径分布测量方法首次实现了追溯离子特性和气溶胶荷电分布的变化。
吴志军研究员以“大气颗粒物污染及其对大气冰核的影响”为题,介绍了大气颗粒物与水汽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并重点解答了重污染过程是否会产生大量的冰核、沙尘期间的冰核浓度及化学老化对冰核活性的影响如何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章炎麟教授指出,传统的源解析手段(如PMF模型)无法给出二次气溶胶(如硫酸盐和硝酸盐)的具体来源,而“同位素+”的手段可以对二次气溶胶成分进行来源或形成机制的定量示踪,高时间分辨率的前体物、颗粒物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同步观测和数值模型的有效结合是提升同位素示踪准确性的关键。
佟胜睿研究员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大气氧化性物种研究方面的进展,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氧化剂(OH自由基、活性卤素、H2O2、Criegee中间体)的捕获、表征及演变途径。
刘丹彤研究员以“黑碳气溶胶测量的技术连用”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黑碳是一种特殊的吸光性碳质气溶胶,拥有复杂的形貌特征,可通过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空气动力学筛分器、单颗粒黑碳光度计、离心式粒子质量分析仪、DMA-SP2联合测量等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测量和表征。
六位专家的报告内容丰富,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对广大师生在相关领域开展科研工作有很强的启发性。
新闻小贴士:
车慧正,中国气象局二级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曾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六届“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奖一等奖”“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等,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
蒋靖坤,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荣获国际气溶胶领域Smoluchowski奖、亚洲青年气溶胶科学家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吴志军,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研究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青年科学家奖优秀奖、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
章炎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佟胜睿,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已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参与出版《大气化学动力学》专著1部,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刘丹彤,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核稿:王念东 编辑:郭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