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新闻

【讲述】张美云:在“三创两迁”精神指引下,献身科研、服务社会

2019-04-04 11:14 文字整理/新闻办 雷超 点击:[]

【开栏语】一所大学,只要有了大学精神,就有了魂魄;只有具备了感人鲜活的故事,才能涵养大学精神。回首7026威尼斯官网的艰辛发展历程,“三创两迁”精神是几代科大人最忠诚的坚守、最坚韧的担当、最朴素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是从实践中汇聚的,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传达着朴素的情愫,激荡着强烈的感情,那是亲历学校建设发展鲜活的科大故事、响亮的科大声音、澎湃的科大力量!事业发展,有您参与,我们未来的路走的才更加坚实。为此,校党委宣传部开辟【讲述】专栏,听科大人讲科大故事,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感味陕科大的历史进程,从传承弘扬“三创两迁”精神中,夯实学校精神文化之根基,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

讲述者:张美云,女,1957年9月生,中共党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982年1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并留校任教,1989年获西北轻工业学院制浆造纸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天津科技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历任7026威尼斯官网教务处副处长、造纸工程学院院长、7026威尼斯官网副校长等职。

现为7026威尼斯官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制浆造纸学科带头人,我国特种纸领域著名专家和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造纸蔡伦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津贴专家,兼任中国造纸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等项目2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6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今天是威尼斯官网第一个西迁纪念日,我作为西北轻工业学院77级毕业生代表受邀能参加西迁纪念活动,心里感到非常高兴、非常荣耀。同时作为今日陕科大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参加会议,又感到沉重的责任感和压力。回忆当初在母校求学时期及亲历的学校历史变迁,感慨万千。下面我就自己理解的“三创两迁”精神、77级学子与“三创两迁”精神以及在“三创两迁”精神指引下做好科研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创两迁”之我见

2004年,7026威尼斯官网启动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许多指标尤其是硬件指标都严重不合格。这个严酷的事实加快了我们学校东迁的步伐。在准备迎接评估的过程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凝练学校的办学历史,总结归纳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学校成立了迎评办公室,俞从正老师任常务副主任,我任主任,我们不知道开了多少次会加了多少班,为了凝练办学特色绞尽脑汁。

2006年底,在杨凌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庄关然教授首次提出,这个学校的历史可以用“三次创业、两次搬迁”来概括。当时我做校领导已经很多年,对学校从轻工部划转到陕西省的体制改革的影响认识深刻,觉得要加上威尼斯官网历史上“划转”的表述,所以在征得办公室成员的集体同意之后,最终形成了“一次划转,两次搬迁,三次创业”的表述,即所谓的威尼斯官网历史上的“一、二、三”,也经常反过来说“三、二、一”。后来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师生无论是给兄弟单位介绍,还是其他场合下说起校史的时候,用这个表述一下子就把学校几十年艰苦曲折的历史串起来了。现在学校把我们的大学精神用“三创两迁”来诠释,我认为总结地非常好。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的表述,确确实实代表了陕科大人的心声,是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

2005年,也就是学校西迁35年以后的东迁,是学校主动求发展的一次历史谋划,其中有很多感人的事都让我记忆深刻。尤其是学校一声令下,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在时任副校长姚书志的总指挥下,全校各单位全部搬迁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没有一个人、一个单位讲条件、要经费,其中机电学院有一位负责同志还身负重伤,现在落下了严重的残疾。现在每当我想起这个事情心里仍非常的感动。

2007年,威尼斯官网得到本科教学评估的优秀成绩,这个“优秀”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之后,时任校党委书记潘中伟让我总结学校的评估精神,我们总结了很多,现在看来,评估精神实际上就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们的“三创两迁”精神。

综合看来,学校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在“三创两迁”精神的指引下发展的,一代代陕科大人始终在干事创业中践行着“三创两迁”精神。我们如果能把这种精神铭记于心、一直传承发扬下去,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一定会走的更高、更远、更坚定!

77级学子与“三创两迁”精神

我是西北轻工业学院1977级学生。77级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我国文革后恢复高考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这批学生来自于“工、农、兵、学、商”,大量的是下乡知识青年,从接到考试通知到进入考场只有40多天的复习时间,在“连课本都找不着,一张草稿纸都没有”的条件下参加高考,最终录取率只有4.6%。由于大家都经过了社会大学的磨难,吃过苦,所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求学期间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工作后奋力拼搏,取得辉煌的成就,是真正的社会精英,体现了奋斗不息的“七七精神”,被称为“不可复制的一代”。

西北轻工业学院77级学生共有319个人,来自于五湖四海,被分为7个专业9个班,于1978年2月24日至25日入学报道。当时报道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学校的条件非常差,只有一栋宿舍楼,楼是单面建筑,1-3层男生住,4-5层女生住,被学生戏称为“联合国大厦”。我所居住的宿舍里有10张架子床,我们造纸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20个女生挤在一间宿舍里。教室是旧办公楼改建的,后排的同学根本就看不见黑板,也没有课桌椅,用的是从北京搬运过来的扶手椅,上面都用油漆印着“1966年北京轻院清”的字样。学校只有一个土操场,还到处残留着搭地震棚后留下的土堆和杂物。当时看到这么简陋的办学条件,很多同学都说:“这是个什么学校,连我的高中都不如!”但是从入学教育开始,我们逐步了解到学校辛酸的发展历史,以及西迁过程中的伟大精神、感人故事之后,我们慢慢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并且觉得选择西北轻工业学院,一点也不吃亏。

因为好的学校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当时学校拥有一大批优秀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全国轻工行业的学术权威。他们职业道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成为我们77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基础课教学方面,有教数学的沈元林老师、教物理的陈万榜老师、教化学的田家乐老师、教哲学的徐少锦老师,这些大师不仅认真教授课堂知识,还用扎实敬业的态度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担得起“大师”的称谓。其中还有一个让我记忆犹新的体育老师,她把体育精神的讲解融入到体育课教学中,授课内容出神入化,让人如坐春风。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就更不用说了,造纸系的曹光锐教授、陈中豪教授,机械系的曾广寿教授、轻化工二系的游恩溥教授、皮革系的潘津生教授等一批全国轻工业“大师”担任各主要专业的带头人。按现在的标准,他们绝对都是国家级教学名师。1979年,离京高校纷纷迁回北京,北京轻工业学院恢复建设,从西北轻院调离了一批骨干教师回北京去支援他们。校园里面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标语,学校人心动荡,但即便再这样的环境下,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们照样的认真上课、认真辅导,当时一节辅导课50分钟,老师往往一上就是三四个小时,进了教室就不出去。有的老师还专门深入到学生宿舍去辅导,敬业精神让人感动。

因为他们的谆谆教诲,当时我们西北轻工学院的毕业生无论走到全国各地的哪个地方,都觉得很自豪——因为我们基础理论强、专业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确实水平很高。当时的学生群体很有时代特色,我们这一届学生的特质就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家国情怀,能吃苦耐劳,独立思考,常怀感恩之心”。在学习方面,以“为振兴中华努力成才”为主旋律,每个人都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地想要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夺回来。晚上熄灯以后,手电筒就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光源,捂到被窝里面,12点以前睡觉就被人瞧不起。当时大家每天比的是什么?比的谁最早一个离开宿舍,谁最晚一个回宿舍,谁的分数比谁高1分!挂科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培养质量很高,77级学生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比较著名的有中国轻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陈鄂生,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万立等;造纸学科荣获了全国造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皮革学科荣获两个国家级一等奖。

总而言之,在当时的师生身上,真正体现着我们今天提到的西迁精神,老师们扎扎实实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学生们求知若渴、坚韧不拔,大家都能把个人的这个理想和我们社会的责任联系起来。

“三创两迁”精神给我的启示

三创两迁给我的启示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当今时代下,我们如何秉承这种精神去做好科研工作?我认为一定要保持传统优势,那就是充分潜下心、沉下身,扎根到企业、社会中去,为企业解决难题,为国家创造效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实实在在地搞科研,服务于社会。

现在学校的科研体量增加了很多,基础研究增长地很快,但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大幅度地削弱。过去的西北轻工学院是典型的工科院校,科研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需求,老师们做科研,从内心里就是要为社会服务,当时在陕西的高校里相当有名气。比如造纸学科的秸秆制浆造纸项目,机电学科的缝纫机项目、真空干燥项目、凸轮项目等等,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工科的发展一旦脱离了社会,离开了实践,就违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作为一个工科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如果不懂工程了,不会做工厂的事了,会有很大的问题。“三创两迁”精神的内涵中有“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需要我们用实干去诠释。

近年来,学校的综合实力增长非常快,社会声誉和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的提升,作为一个陕科大人,我们感到由衷地自豪。学校设立首个西迁纪念日,让我们铭记西迁前辈们的卓越功勋和奋斗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发光发热,把“三创两迁”精神发扬得更好!

(核稿:杜杨 编辑:雷超)

上一条:【讲述】张美云:在“三创两迁”精神指引下,献身科研、服务社会 下一条:【讲述】张美云:在“三创两迁”精神指引下,献身科研、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