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学校召开了“学工队伍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专题会议,我在会上以《让辅导员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为题作了报告。从会议名称上看,讲得是职业素质与能力,其实更主要的是要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召开这次辅导员队伍建设暨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座谈会,就是想与辅导员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具体了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效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
会前,我让学工部统计了学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以及近三年来文章发表、项目申报等情况。整体上看,威尼斯官网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比较差的。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作为一所工科类院校,学校在辅导员招聘时主要考虑录用与校内专业相近的毕业生,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较少,所以与工作实践结合开展研究相对困难一些。
刚才,听完大家的发言,我的感触愈加强烈。从长远来看,如果辅导员不能实现专业化,没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仅仅只能做“跑腿”等事务性工作,就不能解决在高校这样知识密集型的单位里被别人“看不起”的问题,职业化的路子也更不可能走得好。职业化必须以专业化为前提,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队伍专业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说去年的会议从编制入手解决的是职业化问题,那么今年的主题就是从专业化水平入手,更好地推进职业化的问题。
一、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略)
二、学校要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的重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而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如果我们不能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的条件、职业化的保障,就很难说端正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怎样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实际上,全国各高校都没有现成的、成熟的做法,我们学校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我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在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下面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牵头,把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统筹吸纳进来,在全校范围形成工作合力,专门研究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问题。比如,有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就可以直接通过小组内部协调解决;而牵涉面广、协调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梳理出来提交校党委会议研究解决;那些超出学校能力范畴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向省上和教育部提出意见和建议。总之,要切实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闯出一条新路子。
(一)从课程建设入手,让辅导员在教学实践中接受系统的知识训练
刚才,学工部汇报了当前辅导员承担着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其中有几门课,在我分管学生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设了。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活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开了将近20年了,后来又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还有《社会实践》《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实际上我们可以以这五门课程为基础,把已转编制的同志们都吸收进来、组织起来,参照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化教学的方式开展课程建设。可以每人只讲一个专题,便于精心打磨,提高质量;也可以进行集体研究备课,相互切磋,砥砺成长,逐步把这些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当然,除了现有的五门课程外,有水平有余力的辅导员还可以根据自身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需要与自己专业背景,拓展课程范围,开设更多选修课。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还可以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六年前,我刚到时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那时候就有一个心愿——让辅导员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希望有教学任务的辅导员们能够参与到学校的讲课比赛中,锻炼提高、争金夺银、一显身手。我想以我们辅导员的口才和综合素质,经过一定的锻炼,即使拿不到讲课比赛的特等奖,得个一等奖应该也是很容易的。但是,这十几年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我认为可以从现在做起,就以那些已经转编的、要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为主体,以现有的课程为载体,切实让想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在课程建设中得到专业化的持续锻炼、快速成长。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包含将教材体系变为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入耳入脑,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都需要仔细推敲、认真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人文社科类学院的骨干教师来帮忙,释疑解惑、指点迷津。当然一时的帮助可以是无偿的,但要长期做下去,就必须要建立一定的保障机制。学工部门要从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角度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可以在辅导员培养经费中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邀请经过严格教学、科研训练的人文社科相关专家,对每一门课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打磨。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准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那样去认真准备,大家并肩集体研究、团队作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学工系统一定可以打造出精品课程,一定可以培养出名师!
(二)组建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实证性研究入手提升科研水平
教学不能代替科研,教学体系和科学研究是两码事。教学强调对已经公认并已成定论的知识体系进行完整地、系统地的讲授,而科研是沿着某一个方向对未知的、尚未有定论的事物进行探究。选取一个很小的方向进行深耕,你可以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可以写出很厚的书,这就是科研。
刚才一位老师谈到,很多省级以上课题限于自身的讲师职称而不能申报,这其实是做科研的所有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共性问题,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特殊问题。那么,这些教师怎么能从讲师成长为副教授、又怎么从副教授成长为教授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主动参与团队研究。刚才,人事处处长讲到,很多省级课题前三位的参与者都属于职称评审认定的范围。所以每个人都要积极加入团队、主动参与学习,不要觉得必须要自己牵头。如果连最基本的文章都没有认真看过几篇,行文的逻辑都没有很好地把握,专业话语表达方式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就想自己主持项目是很不现实的。如果缺乏合作意识,遇事都想单枪匹马、急功近利,想一口吃个胖子,不只是做研究、当教师,对于任何职业来说都是行不通的。
组建团队不仅要克服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更关键的是要解决团队带头人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学工部门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动对接,联合组建研究团队。在这样“混编”的团队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教师可以从学生工作中发现、提炼“真问题”,学工队伍可以向思政课教师学习科研思维和方法。尽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缺乏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在学生思政工作领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存在很大的实证研究空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践去选题。比如,在新时代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思想道德修养、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关于就业工作,学生就业有哪些问题?我们怎么引导?如何提高就业质量?为什么有一些学生宁愿就不了业也不愿离开陕西?再比如,党建工作方面,新时代如何发展大学生党员?如何做好学生党员特别是高年级党员、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等等。只要大家认真去接触、去探索、去琢磨,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很多,都可以总结凝练,形成文章。
要组建一个高水平的团队,仅仅通过行政手段是办不到的,但只要大家在团队中,相互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砥砺、相得益彰,想要拆散也是不可能的。学校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支持学工系统组建团队。我有一个想法,教务处、科技处可以借鉴开展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做法,在校级课题中单列思政研究项目,只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申报;如果这些项目数量太少,不能满足需要,学工系统也可以拿出一定的培训经费,组织部分经过教务、科研部门审定并认可的项目进行资助,为辅导员组建团队提供组织保障,为辅导员职称评审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当然,这些项目要严格遵循教学、科研部门的要求,不能滥竽充数,倒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牌子。学工部门要主动对接教学、科研部门,主动按照科研的体系去设计学工项目,组织学习研究。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只要我们遵循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研究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真问题”,真的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的问题,就一定会走出一条西部省属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新路子。
(三)加强协调配合,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创造争取更好的条件
有辅导员提出在职称评审单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降低标准,我觉得这个不太可行。客观讲,我们现在辅导员评职称的条件已经是省上要求的最低标准了,如果再降低,表面上看起来是解决了职称问题,但这种靠政策倾斜获得的“名义上”的职称,很容易造成辅导员队伍被边缘化,既没有从实质上解决专业化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被别人“看不起”的问题。
学工部门要主动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发挥好统领作用,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要求的九大职业功能,以及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职业阶段,精准设计培训菜单。初级辅导员要着重解决“不会干”的问题,中级辅导员要在“怎么干好”上下功夫,高级辅导员在“干得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当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
我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时候,曾经批评过某些干部,他们在处理一些具体业务时,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提醒我“去年就是这样干的”,这让我感到很生气。如果说去年就是这样干的,那么去年的去年也是这样干的,以此类推,几千年都是一样的,只能永远这样干下去,那还怎么改革呢?学工系统一定要有改革思维,要有开放意识,在创新中不断摸索,打造符合陕科大特色的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
我们对辅导员队伍实行的是学工部和学院双重管理体制,同时研工部、网络思政中心、校团委等一些直接相关的职能业务部门也有一定的管理责任。要把这些部门拧成一股绳,进行统一规划,从整体上形成合力。比如,网络思政中心、校团委的一些业务职能就可以与学工部打通,进而把相关几个部门的职能从整体上一并贯通,形成整体性的管理和指导体系,以便于统筹资源,系统规划培训安排。
学工部还要主动争取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使辅导员队伍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任教师队伍享有同等待遇,要与科技处一起,从整体上梳理出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基金委)、团中央等国家级单位,以及省委宣传部、教育工委、教育厅、社科联、团省委等省级部门通过不同渠道下发的科研指南,既要把原来因为不熟悉、不知道而没有列入学校奖励办法的项目纳入统一管理,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项目,按照学工队伍实际,提前谋划,精心做好组织、策划和准备。同时,还可以向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争取单列户头,与二级学院在请专家做培训讲座、进行科研项目本子打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三、辅导员要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那段有名的开头写到:“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不同的视角,对所处时代会有不同的看法。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同的面向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里我仅从快节奏、碎片化、短信息三个角度,来谈谈辅导员专业化提升的问题。
(一)在快节奏时代进行慢阅读
我们的辅导员大多数都是自然科学专业背景出身,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们在写硕士论文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往往要看很多外文资料。由于参考文献的专业性很强,又多半是外文,几天甚至一周才能看一篇文章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做一篇综述,最起码也要看二三十篇外文,这个过程非常的细致,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搜集、学习这类文章同样需要抱有严谨、科学的态度。但我们有些辅导员,往往只用半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就能看完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类文章,这样最多只能算是浏览而根本谈不上掌握。我曾经问过一些辅导员,某篇文章真的看懂了吗?他们回答看懂了。我再问具体讲得什么内容?大多人只能含糊其辞,没有说清真正的内涵要义。我年轻时候也曾梦想成为一个文艺青年,曾经听到一个嘲笑文艺青年的故事:说某个人习惯于附庸风雅,经常会吹嘘看了这首诗或那首诗,但遇到有人认真地问一首诗是怎么写的?那人就面红耳赤地说,我只记得开头是“啊……”,其他都不记得了。对于一篇文章看没看懂、掌没掌握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人不看着这篇文章还能不能进行很好地复述,并且不仅能讲三言两语,而是能复述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只有对文章层层剖析、厘清逻辑、解读话语、掌握内核,真正理解讲了几个问题,明白每个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的,使用了什么样的证据,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这才算是真正看懂了。如果只是拿起来知道了,放下了就忘记了,其实是没看懂,其实就和那个被嘲笑的文艺青年属于一个档次。
智能化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做学问必须要下慢功夫。我们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一定的研究范式,有其特定的专业术语,还有一整套独立的话语体系。现在关键的是,我们的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论文当没当做科学论文?现在还能不能拿出当年上研究生做学位论文时的韧劲,在快节奏时代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类文章的慢阅读?能不能花两天或者用一星期时间精心研读一篇论文?
现在大家一提到写文章,就都感觉很难。如果做了十几年辅导员,连一篇文章都发不了,那么如何能够专业化?首先,我们要像学习自然科学一样,分析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类文章是怎么样提出问题的?是怎么样回答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怎么样来设置标题?三级标题怎么支撑二级标题?二级标题怎么支撑一级标题?一级标题怎么样支撑大标题?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只要掌握了文章的写作范式,学会整体上分析,学会学术性表达,说难其实也不难。我们要掌握“快”和“慢”的辩证法。如果一天看几篇文章,一月下来,一年下来,却一篇文章也没记住,看起来是“快”,其实是“慢”。用两天、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仔细学习一篇文章,真正看懂弄熟,比如,一年把36篇相同主题的高水平文章装在“肚子”里,看起来的确是“慢”,但只要真的把它记下来,做到了然于心,变成自己的东西,肚子里慢慢就有“货”了。长此以往,四五年下来就不愁达不到高级辅导员的标准,十年、二十年积累下来就不愁成不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
(二)在碎片化时代开展系统化学习研究
学校网络思政中心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威尼斯官网学生每天用网时间平均有五个小时,最长的达七小时之久。那么,我们的辅导员每天有多长时间在网络上?你看的有系统的、有用的信息有多少?这其中有多少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多少内容与大学生成长有关系?网络化时代很多人沉浸在网络之中,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
我经常听到过很多辅导员在抱怨“忙忙忙”,没有时间学习研究。我也是辅导员出身,回忆起我之前的工作,大家之所以感到忙,有多种原因。我想,这其中既有辅导员确实干了很多不应该辅导员干的事情而耗费了时间,恐怕也有我们不会有效运用零碎时间的原因。辅导员基本上都是一毕业就走上了工作岗位,当学生的时候本职工作就是学习,是以“天、周、月、年”来作为学习的时间单位的,而工作以后根本不允许我们拿出半天这样整段的时间用于学习。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比其他工作也确实琐碎一些,大家对时间碎片化的感觉可能更加强烈。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办法:拿出一个本子,把自己每天的几点几分干了什么记个“流水账”,看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忙到连几分钟的学习时间都没有了?
克服知识的碎片化学习状态,就是要选定一个学科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非常宽泛的,有研究主体的,也有研究客体的;有研究方法路径的,也有研究应用效果的,我们要学会在细分中找到方向。比如,研究就业就要集中力量研究就业资讯,国外有什么进展?国内有什么成果?如果研究上八到十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两个小时,就一定能够成为专家。无论你研究什么,只要确定一个方向,持续积累,肯定会有成果。
鲁迅曾经讲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工作,是克服时间碎片化的最好办法。记得有一个叫杰里·克利弗的美国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小说写作教程——虚构文学速成全攻略》,其中第十二章的标题叫做“见缝插针”,这章中有两节的标题分别是“5分钟坚持30天”“从30天到365天”,只看标题的名字大家都能知道是希望我们珍惜碎片化时间的。如果5分钟的碎片化时间难以把握,那么拿出半小时的时段用于学习,通过努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我们能不能真正利用这样的短时段?关键还要看我们够不够专注。如果坚持做到每一天把短时段集中起来,保持两个小时,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读书学习,那么十天、二十天、一百天、二百天、一千天,用七八年的时间,我们就能积累下两三千个小时。如果我们持之以恒,让每天看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真正感觉一天没看书,就相当于没吃饭,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多看书、多看文章,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家!
(三)在短信息网络化生存时代做好长远职业生涯规划
新时代有很多新机遇,同样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在短信息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更加开放、多元文化激荡、互联网快速发展,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思想难免会有多元化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熟练掌握网络,我们的网络水平不如大学生们,那我们怎么样做他们的工作?对大学生个人而言,由于算法推送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如果我们不懂网络,不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如何去破解“信息茧房”?破解不了“信息茧房”,我们说话学生怎么会去听?又怎么能真正入脑入心呢?同样,如果我们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比较大的“圈层化”文化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不了解,那我们就进入不了人家的“圈层”,就不知道别人在讨论什么,就会失去思想引领的机会。
辅导员是一个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这个职业能不能有所作为,就在于我们有没有专业化的能力和水平,归根结底是有没有专业思维、有没有专业化素养。有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尽管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基础比较好,但是近几年却没有产生新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现在的辅导员工作时间还不够长,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科研水平比较弱。
李萌同志入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比较早,在工作研究上也有较为突出的成果,并且当时的评选标准和现在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以后,对于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如果没有科研能力和成果,就很难再获得“年度人物”。是因为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已经将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需要根据前八项的具体工作内容来提炼升华。一个辅导员如果没有研究,就说明没有完成职业能力的全覆盖,前八项工作做得再好,都是不合格的。当然,我们前八项职业功能是必要的,是很重要的,但是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需要一定的科研能力。
对我们学校来讲,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据我了解,2015年曾与威尼斯官网学工部部长张凯凯同志一起参加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西北大学辅导员常雅慧老师,如今仍然坚守在一线,并且成功获评今年的“年度人物”,说明辅导员是可以职业化的,是可以做出成绩的。只要慢慢地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相信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她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就会有一定影响力,甚至会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目前,我们通过每年的编制配备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职业化的问题。学校要求转编辅导员最少工作满八年才能申请转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大家走职业化道路,不能像“走马灯”式的频繁更替。刚才,有位发言的老师说她在转编前已经工作了八年,那她就可以保证至少在这个岗位工作十六年。如果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果按照专业化的路径精心设计发展道路,通过十六年的接续努力,完全可能会成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杰出代表。但是,如果我们并不爱好辅导员这个职业,也并不想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仅仅为了一个编制名额、为一个并不爱好的职业耗费16年时光,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呀。人生如此短暂,又能有多少个16年供我们挥霍呢?
我在分管学生工作时,曾经与学工系统一些老同志讲过,我们整天在给学生讲职业生涯规划,但我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究竟做得怎么样?现在,我提出同样的问题来问我们的辅导员:大家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的专业化发展究竟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又怎样在未来八年、十年、十二年,乃至更漫长的岁月中干成一件事?最起码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能够总结,自己沿着某一条线琢磨了什么、产出了什么。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非常阳光的事业,是一个需要大家前赴后继的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也是万古长青的,一代代大学生都是需要培养教育的,而要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能不能做一个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合格的职业化辅导员,能不能在辅导员事业上有恒心、有毅力,善作善成取得一定成就,全靠我们自身。
今天早晨,我看到一篇题目为《留十八分钟给一首诗》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作家蒋勋的一段话:“我在想,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么漫长,我们能不能留十八分钟的时间给一首诗?用这十八分钟,让你看见满山杜鹃染红的春天……”我想在今天讲话结束的时候,将这段话稍作改动与大家共勉:一天二十四小时这么漫长,我们辅导员能不能留出两个小时,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研究,通过日积月累,让大家看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正在茁壮成长!
(根据校党委书记姚书志讲话录音整理)
(编辑:郭姗姗)